English

“下岗文学”引起关注

1998-05-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青年女作家于秀所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遭遇下岗》,引起文学界关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陈昌本说,在当前形势下,解决下岗问题需要转变观念。这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用成功事例告诉了人们对待下岗问题的正确态度——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目前,由于“下岗”早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像《遭遇下岗》这样涉及“下岗”话题的文学作品也逐渐在市面上多了起来。有人称此为“下岗文学”。那么,社会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呢?

许多专家认为,出现“下岗文学”是必然的。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何镇邦指出:“‘下岗文学’的产生是时代和生活的必然,也是文学多元功能的一个体现。”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深化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大中型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是必然结果。一批批下岗职工必然要遇到诸如经济、婚姻、家庭等众多复杂的问题。作为一名作家,他的时代使命感和对百姓的责任感使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下岗。同时,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热点、反映老百姓的心声也是文学多元功能之一。正是社会热点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下岗文学”也就登上了文学舞台。

现在,“下岗文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小说有陶纯的《秋水》、曾明了的《宽容生活》、李佩虎的《学习微笑》、话剧有《工人之家》,报告文学有《遭遇下岗》……《文艺报》副主编、青年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这批作品大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反映现实生活。如《遭遇下岗》就是通过对20位下岗女工逆境中家庭、婚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来展示她们坚韧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它昭示所有正在面临下岗后的选择的人们别再等待、彷徨,积极参与再就业的改革大潮中去,把“遭遇下岗”当作自己遭遇命运转折、遭遇创业激情,进而遭遇崭新生活的机遇,开创人生的另一次辉煌。何镇邦也认为,这一阶段的“下岗文学”作品的基调是暖色调的,它们给予了受挫的人们希望。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它不是只为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指明方向。它还需要深刻地剖析现实社会,挖掘社会问题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下岗文学”不只是停留在为人树立成功模范的层面上,而要更深一步,通过下岗职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方面并使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去展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何镇邦说:“‘下岗文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在以后的发展中,它所揭示的领域、所挖掘的题材、所表现的手法将会更宽、更深、更丰富。”

从作品所揭示的领域来看,贺绍俊认为这类作品还可以从反映社会的严峻问题入手。在作品所揭示问题的深度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说:“用文学来思考‘下岗’问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不应太实,而要深入反思,从理性上加以把握,实现透彻的艺术转变。”当然,在创作这类作品时,还可以采用诗歌、影视、话剧等多种形式。

无论“下岗文学”今后将走向何方,它都应该让下岗职工和在岗人员了解中国正在深化改革,认识自己在改革中所处的位置,启迪大家选择光辉旅程,不是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